前不久和一个同事聊天,偶然间听到他说了这句话“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”,看似如此简单的一句话,却困惑了我近两年的时光。关于“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”,我想说一说自己的想法,以及心历路程。
“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”是周总理说的,不过这种精神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。
春秋时齐国丧君,大臣们紧张地开始策划拥立新君。齐国正卿自幼与公子小白非常要好,便暗中派人去莒国召小白回国即位。同时,也有人要接年长一些的公子纠回国为君,而鲁国也正准备护送公子纠回齐,并派管仲带兵在途中拦截回国的小白。双方相遇,小白被管仲一箭射中身上铜制的衣带钩,险些丧命。为了迷惑对方,小白佯装中箭而死,乘一辆轻便小车,昼夜兼程向齐都驶去。公子纠及鲁军以为小白已死,稳操胜券,便放慢了回齐的速度,六天后才赶到。这时小白早已被拥立为齐君,并发兵乾时(今山引缶淄西),大败鲁军。小白登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,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。
齐桓公做了国君,心记一箭之仇,常想杀死管仲。当发兵攻鲁之时,鲍叔牙对桓公说:“您要想管理好齐国有高候和我就够了;您如想称霸,则非有管仲不可!”桓公胸怀大度,放弃前嫌,当即接受了鲍叔牙的意见,并派他亲自前往迎接管仲,厚礼相待,委以重任。得到管仲之后,桓公如鱼得水,如虎添翼,找到了帮他振兴齐国的人。管仲在桓公的大力支持下,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改革。
在政治方面,实行了“参其国而伍其鄙”的制度。使人民各安其居,各守其业,不任意迁徙流亡,以发展社会生产,巩固统治。在军事方面,推行了“作内政而寄军令”的措施。扩大了兵源,提高了战斗力。在经济方面,实行了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的措施。为齐国称霸诸侯,奠定了物质基础。齐国很快国富兵强,实力雄厚,在诸侯林立的春秋福年的政治舞台上担任了主要角色。
成王者,都有其独特的品质,齐桓公拥有的是常人所不及的宽厚。和齐桓公相比,我们花了太多不必要的经历在生活中的琐屑小事上,背后议论人,说别人不好,看别人笑话,与他人争抢低廉的利益,我们却乐此不疲:
有时候,我们还会地域偏见:
甚至同一个省的,都会存在偏见,比如江苏的苏南人和苏北人。
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情景,当我一个个列举出来时,我发现,原来我们的价值观竟然这么低趣味,我们把生命中太多的时间花费在这些没有价值的事情上。
可是呢,回归生活,我们依旧每天在重复这些,被这些所困扰,被这些所左右,被这些所娱乐。
在之前工作的两年中,我也是一直被这些所困惑,甚至有时候不开心:
我想去抱怨同事不够优秀,我想去抱怨环境不够好,我想去抱怨周围的人不够努力,我想去抱怨国家体制,我想去抱怨国人三观不正,我想去抱怨懒惰的人太多,我想去抱怨的太多。。。
我虽然怀着这种抱怨生活和工作,却也在时刻反思自己,不要做这样的人,如履薄冰。很多道理都很简单,我都懂,但是我依旧困惑。经历了这些年的自我折腾,我渐渐开始真正明白那些简单的道理,开始去理解生活中的无聊和琐事,善待与你想法不一样的人,融入并不完美的生活环境,看清楚种种坎坷和灰暗后依旧坚持当初的目标和梦想。
经历了一些人和一些事之后,我们才会变得深刻。
渐渐地,工作中,我会尽量去帮助别人,对于我认为有缺失的地方,更少地去抱怨,更多地去主动完善和补充。实现一些想法时,遇到有惰性的同事,那么我就多去提醒,讲清楚这个事情的好处,让价值驱动大家自律。有些流程难以推进,思考一些方法,物理方法或者人性化的奖惩措施,来让流程稳定并顺畅。等等。。。
种种改变,都是我从困扰中走出来,总结出的一套自我认知体系。不过存在很多漏洞和缺失,最重要的是我内心并没有真正放下我的期许,我依旧对不满意的人或者事纠结,只是我不再说出来,我会安慰自己的内心,接受这些,仅此而已。
直到有一天和同事随便聊天,在讨论到“为什么工作中有些事情明明是好的,可是大家却总有不愿意去做的”时候,同事说了自己的看法,并附加了一句话:
“严以律己 宽以待人”!
真的是突然那么一瞬间,我觉得我彻底冰释了,困扰了两年的问题,一句话让我完全醒悟了!把我所积累的太多东西,一下子释放了,那个时刻的感觉很舒服。
我知道,从那一刻起,我真正学会了宽容。
这篇文章以此记录我的一个心历路程,醒悟的过程很缓慢,也许是因为幼稚,也许是放不下种种,不过最终收尾是好的,很感谢有这样的同事一起共事。
多读多写多思,总是好的,如果当初我好好学习历史课,早一点理解齐桓公的那种精神,我会不会早一些在“宽容”这方面成长起来呢?
最后,附上一些历史上的王者风范。
三国刘巴多次被弃刘备,投降曹操、刘璋,最终却被刘备封为尚书令。
唐代魏征曾出谋杀李世民,李世民登基时,不但没有杀他,还非常倚重魏征。
晋文公重耳在逃亡时被手下头须偷走了财物,登上王位后赦免了头须的罪责,让朝政老臣民心安稳。
齐国孟尝君毁掉了背信弃义的门客名单,没有对门客进行报复。
成王者,宽容以服众,众扶其为王。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