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这些大人们就爱数目字。” ——《小王子》
我常常记不得自己的年纪,每次被人问起,总是要犹豫下,用所在的年份减去出生的年日得出答案,2016-1990=26周岁,再做出回答,这种犹豫总是偶尔带来些许的尴尬。
“嘿,26岁了喔,结婚了吧?”
“喂,26岁了啊,该买个房子安定下来了吧?”
“嗨,26岁了,30岁之前要生个Baby的,要抓紧啊~”
每一个声音似乎都在说,“你啊,年纪不小了,该成熟点了。”
二十郎当岁的自己,牛仔裤运动鞋双肩包还是标配,对房子、车子还并不感冒,更爱走路和公共交通;对现在的恋爱关系很满意,还不急着要小红本儿;Baby嘛,我想还要再积淀些物质的、精神的,才能给她(他)稳稳的幸福呢。我还想多读点书,看看世界,修修心境。
谁说所谓成熟就是任务卡上一个又一个的勾掉项呢?
总是有人会说,“到了什么年纪就该做什么样的事情”。过了25岁,年龄似乎就变成了敏感的数字。
“大人们”就是迷恋这些数字吧,就像《小王子》中说的:如果你对大人们说:“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,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,屋顶上还有鸽子⋯⋯”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,必须对他们说:“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。”那么他们就惊叫道:“多么漂亮的房子啊!”
我们从呀呀学语的时候开始学习数数,从一到十、再到一百。我们能容忍数学不精通,却无法抵挡数字的特殊魔力。
上学时家长要问分数,工作后朋友会问工资数,却很少有人问,“你喜欢这门功课嘛?”“你享受这份工作嘛?”;评价一个人幸福与否,至少要看看他住多大的房子,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,当然要问问他有多少资产。
一切正如Jessie J所唱吧,“Seems like everybody's got a price!”
我不敢妄然地给成熟下个定义,却仍然觉得成熟不该是各种数字的堆砌;我同样无法分辨自己成熟与否,只是最近发现有些想法、心境或是状态变得有那么点不同。
我想,就这样开始,记录下那些感悟和思想爬行过的痕迹。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