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假期,没有特别的计划,在临近假期的时候才决定去河南洛阳随心走走。与其说是游山玩水,倒不如说是想去这个回族聚居的地方满足一下自己的胃。

郑州东站的布局与上海虹桥站极其相似,甚至地铁与上海也无异,五个小时的高铁误以为自己回到了上海虹桥。下了地铁,这种幻觉才戛然而止。汽车站的路口塞满了大巴车,穿梭的电动车,路过的小汽车,让行人猝不及防。

一安顿好,便迫不及待的出门觅食,奔向五顺斋烤鸭总店经过一路回族饭馆,连瓜子都挂着清真的招牌。

五顺斋烤鸭在郑州算是老字号,下午四点,烤鸭店门口已经排了短短的一小队。柜台前挂了一排色泽饱满、体格健硕的鸭子,四五位师傅不急不躁地片着鸭子,神情专注,手法娴熟,薄厚均匀。一会儿工夫,就做好一份。半只鸭子,一份荷叶饼,一包葱丝,两份秘制酱,只要33块钱。

荷叶饼绵软劲道,香酥的鸭皮包裹着鲜嫩的鸭肉,油而不腻,还带着淡淡果木的清香,淋上秘制酱,配上葱丝,惊艳味蕾。鸭架炸得更是酥脆,撒上些许孜然,妙不可言。没想到,两个人,半只鸭子就填饱了肚子。

二七广场是在火车站附近的一个商圈,店多人多。无论店大店小,都同样门庭若市。烧烤、冰激凌、臭豆腐、麻辣烫等等,还有满大街的“蜜雪冰城”,转角就能看到家新店。误打误撞进了一个同菜市场一样的棚子,进去才发现是“小吃市场”,种类更加齐全,带着被填满的胃逛小吃着实是煎熬。吃了份五块钱的肠粉便出去刷街消食去了。

站在三楼的露天平台上,看着下面熙熙攘攘的人群,给自己片刻的安静停留,看看躁动的四周,感受欢愉的气氛,再将自己也融入进去,也是个挺有意思的事情。天黑的时候开始落雨,七八点的时候雨还没停,就又躲到一家牛排店开始了下午的第三顿。

 

一早乘到登封的汽车,再转出租车去嵩山。通往少林寺的路已经排了长长的一列车,好在我们选择从后山进入,一路畅通无阻。前一天刚下过雨,天空格外蓝,窗外美景不断。

嵩山,是继泰山、衡山之后,我人生中的第三岳啦。这几年,爬过几座山,愈发迷恋那种历练与征服的感觉,更迷恋每到达一个高度都不尽相同的美景,也乐于见到途中一直在坚持的人们。我们选择先到三皇寨,然后再到少林寺的路线,一路游客都不算多。

嵩山的路也是石阶路,路不算长,但有些陡。嵩山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发源地,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与泰山的雄伟、衡山的秀丽相比,我觉得嵩山的地质更显奇特。嵩山山体岩石复杂繁多,但主要以石英岩为主。嵩山一路,光环剔透的石英岩随处可见,石阶上、石壁上,很是好看。

据了解,嵩山在很久很久之前是一片汪洋大海,漫长的岁月中经过“嵩阳运动”、“中岳运动”、“少林运动”——三大地壳运动才形成了山脉,后又经过“燕山运动”的影响,才逐渐形成今天的地貌。所以,嵩山岩石形态各异,有褶皱,有断层,真的像是一本活的地理教科书。

断层面通常整齐光滑,像一把巨斧将岩石一分为二。山路几处狭窄的地方,都只容一人低头通过。褶皱也随处随处可见,最美的一处山,一面岩石像书册鳞次栉比。

我想正是因为如此,山路也险峻一些,没有通往绝对山顶的路,到了三皇寨,就是沿着山体一条通往少林寺方向的栈道。

三皇寨位于嵩山少室山腰的位置,相传上古时期天皇、地皇、人皇三位先圣在此修行,故称“三皇寨”。

曾经的嵩山禅院年久失修,残垣断壁。1994年,少林寺僧人释德建遵受恩师少林寺前住持上素下喜老和尚之命,修复三皇寨禅院即将倒塌的殿堂,德建禅师从此在三皇寨修行二十多载,把破旧不堪的禅院修复成以禅宗少林禅武医为主旨的修行道场。

禅院的每一块石头都是由匠人一点点雕琢而成,再由德建禅师的弟子、香客居士从山下搬到山上,陡峭的山路,难度辛苦可想而知,如今德建禅师也从当年一个年轻僧人变成年过半百的大和尚,我想这就是所谓的“修行”吧。

从三皇禅院通往少林寺的路上,不由在想为什么寺院总是修建在山上,是因为环境的幽静,因为要守得那份清苦,也是因为这山路的每一步都是一种修行。

游完了后山,乘缆车到了誉有“天下第一古刹”的少林寺。相比后山的幽静,这里游客明显增多,喧闹中少了威严与肃穆,只有庭院里无声的古树诉说着悠长的历史。

功夫表演让人大开眼界,少林十八式、金钟罩铁布衫、铁头功、铁喉功等等,那些小说、电影里的经典竟都是真实存在的。甬道两旁,表演的小孩子个个精神机灵,猴拳、醉拳、虎拳等等活灵活现。总算圆了宋sir的武侠梦。

当晚到了洛阳城,相比西安王城的气势恢宏,洛阳城显得更为极为普通,时常感觉像身处家乡小城。

第二天睡到自然醒,搜到一家美团九千好评的店,还有迷你水席套餐,去之,哈哈。

临近午饭时间,店里的人渐渐躲起来,看着隔壁桌家长带着几个小朋友。每人一大碗汤面、一瓶汽水,几个小菜,几碟烧烤,孩子们吃的开心热闹。我静静地望着他们,被这种平淡的幸福深深感染,想起自己远方的父母。这几天时常想起那句,“到不了的都叫做远方,回不去的名字叫家乡”。

等水席的时候,嘴巴也不闲着,边吃边等。

9块钱一个的麻辣羊蹄,软糯劲道,满满胶原蛋白。

羊肉串十块钱八串。

烤牛肚五块钱三串。

迷你水席,34.8元!牡丹燕菜,小酥肉,黄焖鸡,八宝饭,蜜汁红薯汤,孜然牛肉卷饼,土豆丝卷饼,还有两瓶好好喝的冰豆奶!

洛阳水席始于唐代,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,是中国迄今保留下来的历史最久远的名宴之一。水席说是有这样两个含义:一是所有热菜皆有汤;二是热菜吃完一道,撤后再上一道,像流水一样不断地更新。 全席共有24道菜,包括8个冷盘、4个大件、8个中件、 4个压桌菜,冷热、荤素、甜咸、酸辣兼而有之。

虽然是不地道的精简版水席,也足以感觉到美妙了。燕菜的酸爽,黄焖鸡的香嫩,小酥肉的酥软,蜜汁红薯汤的甘甜,八宝饭的软糯,同时满足多种口味。

差不多吃好的时候,宋Sir看到来的几个食客,每人都点了一份豆皮儿,就商量着也要点一份,一人一串再剩一串,虽然已经吃饱了,对美味依然还是向往啊。于是宋Sir去交了五块钱,回到位置等。

然后,然后⋯⋯服务员就端来了这么一盘啊!一盘!25串!!!我的内心是崩溃的。。

豆皮烤的恰到好处,淋上店里的酱,味道没得说!吃个底儿净。。。

这一天都没有特别的计划,吃好中饭就在洛阳城,兜兜转转。

我渐渐觉得,近两年和宋Sir的休假,更像是在找一个陌生的城市生活那么几天。不忙于签到打卡地刷景点,不爱扎堆挤人,更喜欢尝尝街角的美食,在超市里找找当地的水果,遛遛马路散散步聊聊天。我忽然很想把这个习惯,称作“生活在别处”。

每到一个城市,都只是想踩踩陌生的土壤,呼吸一下陌生的空气,看看这里生活的人们,思考沉淀,形成一个印象、一段回忆。那些或许正面、或许负面的思考,最终都会转化为生活的力量。

傍晚的时候,来到洛阳老街。在老集公交站下车,寻不到老街的半点影子。乱打误撞地沿集市街向里走,走到西大街眼前一亮。一条街的旧房子,街旁挂满旗帜招牌,老街显得特别有年代感。

沿着老街一直向东走,有临街卖牛肉的、卖凉粉的,还有水席、不翻汤、三指豆腐等等极具当地特色的各种店铺;再往前走,古玩店、字画店、牌匾店、医馆……暮鼓晨钟,每座老城都会有座鼓楼。老街一端的尽头也是一座鼓楼,这里店少,人也少,所以安静许多,在夕阳的余晖下,显得格外古朴。

饶有兴致地看临街牌匾店的匠人给刻好的牌匾漆字,在做的牌匾大多都是黑底金字,在满街霓虹的年代,这已不多见。刻字漆字都是手艺活,匠人们一直专注于手里的活计,丝毫不为街上的热闹所动。

再次回到与十字街交叉的路口时,整条街已经排满了小商贩车的队伍,一个接着一个,不留空隙。一会儿子的工夫,长龙般的车队动起来,火车车厢一样得依次驶向十字街,路上行人都忍不住驻足观看这异样的“壮观”。看来,晚市要来了呢,都热闹起来吧。

沿街向西走,通往丽景门的路上,有更多有趣的店。吹糖的,画糖的,一路现场制作银丝糖的店,还有卖牡丹饼、牡丹酥、洛阳八大件的,画扇子的⋯⋯

我和宋sir同时被一位专心做纸雕的大叔吸引,不大的桌子上摆满装裱好的成品,各种形态的牡丹、造型各异的生肖动物、各具姿态的人物⋯⋯在喧闹的集市,大叔头也不抬一下,不理会路人的赞叹,完全专注于手中的刻刀,仔仔细细一下又一下。

在大叔身后的小屋里,看到了更多更美更震撼的作品。这幅金色的牡丹让我反反复复地看了几遍。

欣赏作品的时候,总是心生一阵阵的感动。刻苦、专注、执著,耐得住寂寞,守得住初心,这就叫做匠心吧。

15元一幅小作,我选了一匹红色的小马带回上海。

而宋Sir选了一只猴子,准备放在工作台上随时激励自己、提醒自己。

在丽景门,又先后看了唐三彩博物馆和牡丹瓷博物馆,再次对手工艺者无限地敬仰。

三彩始于汉代,最初只是用作容器的制作,釉色也比较单一。唐朝时期,三彩用来制作大量的工艺品,釉色也更鲜艳,三彩到达鼎盛时期,因此“唐三彩”也最为出名。一直到清朝,三彩不断发展,每个时期的三彩都独具特色,并且对日本和波斯制陶工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唐三彩最早、最多出土都是在洛阳,所以此行也能最近距离的感受三彩文化的魅力。

恋恋不舍的从西大街走出来,才发现十字街已经堵得水泄不通。宽宽的一条街,两排小吃摊位,和坐满挤满整条街的食客,蔚为大观。

最后一天前去一睹龙门石窟的风采。上午出发,一个小时的车程,公交车短驳车电瓶车才终于到了景区入口。远远的望石窟,只见山体上的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石洞。龙门石窟分布在伊河两岸,分为东山和西山两部分。石窟雕有佛像十万余尊,最高的是卢舍那大佛有17米,最小的佛像只有2厘米高。其中一洞中就有佛像一万五千尊,仔细看去才发现石壁上都是一尊尊小佛像,洞顶通常雕有莲花。佛像无论大小,其动作姿态、衣着配饰都勾勒的十分细致,更重要的是面部表情,每一尊佛都面部圆润,眼神坚定平和,有包容一切的大气,让人情不自禁的向善。难以想象一千多年前的工匠们该是怎样完成这个奇迹的,大佛不失细节,小佛不失气势,若非亲眼看到,很难体会到这种震撼,不禁感叹这真的是人类文明与艺术的瑰宝。

在香山寺小歇,看虔诚的人们在殿前拜了又拜,我也看了又看,心中有所期待、也有所畏惧终究是件好的事情。每个人心里都有着自己的神、佛或者是主,通往圣域的路也是千千万万条,但求无愧于心就好。我无意中想起,一句概括宗教差别的调侃,说到道教,则是“爱信信,不信滚,别妨碍老子飞升”这般的高冷。这倒是符合老庄“顺其自然”的观念,也像是独善其身的一种表达,不强求于人,守得自己的本心最好。

晚饭,88元一套的海记焖羊肉锅,又吃嗨了~

 

在洛阳似乎忘掉了所有的事情,过了没心没肺的几天,也难得睡了几个好觉。除了吃吃吃,最深的感触还是在于匠人与匠心。老街上,无论刻匾的、纸雕的,还是画扇的、吹糖的,甚至五顺斋片鸭的师傅,不招揽生意,不夸耀,在喧闹中分隔出自己的一方天地,谦卑自持,耐得住寂寞,只专心于手里的工作或作品,不断精益求精。你若问,他们只会说自己是手艺人。我想,除了养家糊口,其内核必有一种强大的精神。

而唐三彩、牡丹瓷,乃至龙门石窟,虽然我们无法穿越时空去看那些日夜求索的工匠,但从眼前这些奇迹中,可以想象,唐代的陶匠经历多少尝试才将釉色调至最夺目;可以想象,千年以前的石匠又如何反复琢磨才将佛祖的面容雕刻得如此圆润,尽显威严慈悲。

时下,“工匠精神”不断被提起,在今早看的两篇文章中刚好又有所描述。其一是针对诺贝尔奖的一点思考,其中有一点阐述了现今中国年轻人更热衷于“短、平、快”的即时效益,而看不起技术工作的现状。另一则,讲述了一位平凡的日本父亲以乌冬面店辛苦养活一家人,七个儿女无论年纪大小,都是这个家庭的劳动主力;长大后,二女儿违背父亲的愿望当了一名摄影师,她每天早上五点出门拍摄,时常会想起父亲,父亲常说“该工作的时候就认真工作,该喝酒的时候就大口喝酒”,大概是对工匠精神的最简单的诠释吧。

我们习惯不断地褒奖日本的“工匠精神”,但这次在洛阳看到的,也曾在绍兴看到,在造船匠手中、酿酒师傅的口中、甚至炸臭豆腐的老爷爷的眼中⋯⋯所以,我相信中国的“工匠精神”依然存在,我也憧憬这种精神能一代代传承下去。“很多东西都会变,很多东西又不会变”,年轻的人们,也该偶尔回头看看传统,也许时代不同,环境不同,精神却是永恒的。每一个工作岗位,都可以平凡又伟大;每一件事,都值得不断接近完美;责任、耐心、严谨,和那颗耐得住寂寞、追求卓越的的心。

豫见,十月,不枉此行。

 

槽点合集 VS 丁点感悟

这几天的槽点也是不少,很神奇地都出在了交通上。

事件一:乘少林寺到洛阳的汽车被倒了三手。出了少林寺并没有看到售票店,在停车场找到了去洛阳的大巴车,司机说买票后二十分钟就能上车出发,等了好久被司机告知跟另一个人(叫做B吧)去做另外一辆车,跟着走到了大马路,一行人又被B交给了一个身带对讲机,手举小黄旗的大婶C,站在大马路上也不知道吃了多少土也等不来车,等了半个小时还是四十分钟,盼来了车,于是又被交给司机D,本想终于安心坐上了去洛阳的车,万万没想到是坐上了去洛阳的“招手停”。。。司机为了接几个半路的乘客,不惜绕路走回头路,车上昏睡一个小时的我醒来发现车子才走了不到一半的路程。。。

事件二:洛阳站到龙门石窟景区倒三趟车。从住的地方做公交车到了龙门石窟公交站;下车后说是距离游客中心还有一两公里的距离,又上了摆渡车,一两公里的路,堵了半个小时;游客中心买好票后,说这里到景区大门还有三公里,要买电瓶车票坐电瓶车过去。。。游玩龙门石窟从靠近白园的出口出来,才发现公交车要是直接到这个入口是很方便的,然而就不。。。

事件三:白园出口出来,看不到公交站指示牌,是见一堆人排着分不清几列的队伍,猜测这应该就是回市区的车了(对,只能猜。。)就也加入到了挤咸鱼的队伍。。队伍前方管理员忽然一声吼,往坡上移五十米等车,也不知为何要动,反正结果就是队伍忽然就粗壮了;管理员又一声吼,站成两列,粗壮的队伍已经没办法变成两队,大家不从;于是,管理员第三声吼,“年纪大的都站前面来,你们年轻人爱挤就挤”。。只见不知道从队伍多远的位置拉了几个大爷大妈站到了队伍最前列。。呵呵。。。

事件四:这个就更意外了,洛阳回上海的高铁,实际的车比卖出的票少了一个车厢,2号车厢的人都没有位置。始发站的时候,列车长一声令下,2号车厢乘客都坐到14车去(14车应该是洛阳站的预留车厢),so等到洛阳站乘客一上车,自己的位置上都坐着人。于是,从两方懵比到三方(2车 VS 列车长 VS 14 车)互炸。也见识到了各种姿态的各路人,好在大家都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的。这本身就是件无解的事情,人多座位少,就现有资源根本无法解决,如果想要解决,必须引进新的外界条件。要么加车,要么乘客认命或者互帮互助挤一挤,要么赔偿,我在想赔偿这件事该去找谁呢?列车长?售票员?似乎索赔无门。当然,这也暴露了车与站调控的信息不对称。

有时候或者有些人做事是“情大于理”,就像那个车站管理员,尊老爱幼是种美德,但用在那就像一个笑话。就像上海这座城市,也许有人会说它冷漠,但它却有自己的规则和法则,运用规则和法则可以迅速的解决问题,可以称之为理性。高铁问题最终得以平复,也是归功于此,第一,以解决问题为目标,第二,理性的解决问题。失掉规则,必然造成混乱低效,正如前三种遭遇。

一点感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