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处理是钢、铁在固态通过加热、保温和不同的冷却方式,改变金相组织以满足所要求的物理、化学与力学性能的加工工艺。
普通热处理
Ac1 - 加热时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
Ac3 - 加热时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的终了温度
Acm - 加热时二次渗碳体溶入奥氏体的终了温度
1. 退火
把钢(工件)放在炉中缓慢加热到临界点以上的某一温度,保温一段时间,随炉缓慢冷却下来的一种热处理工艺。
目的:调整金相组织,细化晶粒,促进组织均匀化,提高力学性能;降低硬度,便于冷加工;消除部分应力,防止工件变形。
1.1 完全退火
将铁碳合金奥氏体化(加热到Ac3以上20~30°C)然后缓慢冷却,以获得接近平衡组织的工艺过程。
适用: 处理亚共析钢、中合金钢
目的: 改善钢的铸件、锻件或热轧型材的机械性能,由于加热温度超过以上临界点,使组织完全重结晶,可达到细化晶粒、均匀组织、降低硬度、充分消除内应力等目的。
1.2 再结晶退火
将变形后的金属加热到再结晶温度以上(600°C~Ac1之间),保持适当时间,使被冷加工拉长的和破碎的晶粒重新成核和长大成正常晶粒,成为没有内应力的新的稳定组织,使钢的物理性能和机械性能基本上都能得到恢复。
对于连续多次冷加工的钢材,因随着加工道次的增加、硬度不断提高,塑形不断下降,必须在加工中间安排一次再结晶退火、使其软化,以便钢材能进一步加工。也称为软化退火、中间退火。
1.3 消除应力退火
加热到稍高于Ac1的温度,保温一定时间后,随炉冷却到550°C~600°C出炉空冷的热处理。
目的:除去由于塑形变形加工,焊接等原因造成的以及铸件内存在的残余应力。
1.4 等温退火
将钢件或毛坯件加热到高于Ac3(或Ac1)温度,保持适当时间后,较快地冷却到珠光体温度区间地某一温度并等温保持,使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型组织,然后在空气中冷却的退火工艺。
适用:碳合金钢 低合金钢
目的:细化组织和降低硬度,其组织与硬度比完全退火更为均匀。
2. 正火
将钢加热到Ac3(或Acm)以上30~50°C,适当保温后,从炉中取出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至室温,得到珠光体型组织的热处理工艺。比退火冷却速度稍快,所获得的组织比退火细,综合机械系能也更好。
目的:细化钢材晶粒,改善组织,提高机械性能。
3. 淬火
将钢加热到Ac3(亚共析钢)或Ac1(过共析钢)以上30~50°C,保温一定时间后,在淬火剂中快速冷却的热处理工艺。
淬火剂有空气、油、水、盐水,冷却能力顺次递增。
目的:得到马氏体组织,使钢材得到强化,增加零件硬度、强度和耐磨性。
4. 回火
将钢加热到Ac1一下某一温度,在该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,在空气中冷却的工艺。常作为淬火后的第二道热处理。
目的:改善钢的淬火组织和性能,消除钢材变形加工或焊接残余应力,提高韧性。
4.1 低温回火:150~250°C
适用:要求零件硬度高、强度大、耐磨,如刃具、刀具
4.2 中温回火:300-400°C
适用:要求零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,并有较高硬度时,如要求强度高的轴类、刀杆、轴套等。
4.3 高温回火:500-680°C
淬火+高温回火=调质处理
获得回火索氏体组织,可使钢材得到强度与韧性相配合的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。
适用:要求零件具有强度、韧性、塑性等都较好的综合性能时,如轴类零件、连杆、齿轮、受力螺栓。
5. 固溶处理
将合金加热至高温单相区,并经过充分的保温,使过剩相充分溶解到固溶体中后快速冷却,以得到过饱和的固溶体的热处理工艺。
目的:改善金属的塑性和韧性,为进一步进行沉淀硬化热处理工艺准备条件。
6. 时效热处理
指材料经固溶处理或冷塑变形后,在室温或高于室温条件下,其组织和性能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。可进一步消除内应力,稳定零件尺寸。
表面热处理
1. 表面淬火
将工件的表面通过快速加热到临界值以上,在热量还来不及传导至心部之前,迅速冷却。
使零件表面层比心部具有更高强度、硬度、耐磨性和疲劳强度,而心部具有一定的韧性。
2. 化学热处理
将零件置于某种化学介质中,通过加热、保温、冷却等方法,使介质中的某些元素渗入零件表面,改变其表面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,从而使零件表面具有某些特殊性能。
2.1 渗碳、氯化
提高零件的硬度和耐磨性
2.2 渗铝
提高耐热、抗氧化性
2.3 氮化、渗铬
提高耐磨耐腐蚀性
2.4 渗硅
提高耐酸性
Leave a Reply